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卧虎山小学:
构建“养正”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伏圣娟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卧虎山小学积极开展“养正”劳动教育实践探索,改革劳动课程教学方式,开发出“1 3 n”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先后被评为2023年全国生态劳动教育实践特色学校、山东省劳动教育示范校。
建设实践基地,培养劳动师资,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保障
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普遍面临缺乏相应的劳动教育硬件资源条件和劳动教育师资不足、专业水平不够两方面难题。针对劳动教育资源条件不足的问题,学校以农耕文化为依托,打造“耕之原”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对校园内的卫生死角合理改造利用,建成“一站一房一博一廊一集七园区”:一站即“校园气象台”,一房即“一米阳光房”智慧试验区,一博即“思源轩农耕博物馆”,一廊即“农耕文化长廊”,一集即“养正大集”,七园区是本草园、丰谷园、硕果园、百蔬园、六畜园、潮田园、耕之原成果展示区。“耕之原”劳动实践基地现已成为实施劳动课程的依托和师生劳动实践的舞台。
为了提升劳动师资水平,学校采取了三大举措:一是建立劳动教育“种子教师”联盟,通过名师引领,培养热爱劳动教育的“种子教师”;二是建立“丰源”劳动教研联盟,形成“集体备课 青蓝同台 同课异构 同课续构”的课程实施策略;三是实施新教师“达标”“新秀”“骨干”阶梯培养,通过“过关课 联盟六艺 新教师沙龙 达标课 每月新教师交流会”等举措,促进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劳动课程教学方式
所谓“1 3 n”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即紧抓一个劳动育人目标,研发“基石类”“登峰类”“品牌类”的三层次劳动课程,创设学分制、劳动章等多种评价方式。为此,学校编制了“耕之原”校本系列课程,编印5个年级10册教材,探索编制分年级的《劳动实践手册》,共设置100学分。
创设三大课程群,阶梯式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学校以任务群形式精心设计开发“基石类”“登峰类”“品牌类”三大系列课程,纵横穿插于各个年级,各有侧重,以期通过5年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并学会1至2项特色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基石类”课程以家庭和社会生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为导向,从个人卫生及物品整理到家用烹饪器具的使用和食材清洗准备,从班级卫生的清洁到社区环境的维护、垃圾整理与分类,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健康、卫生、有品位的生活习惯,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登峰类”课程是在“基石类”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劳动实践路径,实现以劳促教、以劳赋能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该类课程倡导学生出力流汗、规范操作、手脑并用,包括教室内绿植养护、水培或土培一种植物、小动物养护等日常拓展课程和“硕果园”果树管理、“潮田园”水产养殖等周期拓展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科学管理、规范记录,并将细致严谨的研究态度贯穿到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当中。
“品牌类”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通过劳动节等活动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途径。劳动节举办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多种活动,形成了播种日、管理周、采收月、收获节四大模块。学校还设立劳动责任岗,设置卫生保洁、绿植养护、志愿服务等三大类劳动服务岗位,评选“劳动小能手”;立足劳动基地资源实行“班田制”,推动学科课程与劳动实践融合。
二是项目化融合,深挖学科劳育着力点、发展点、成长点。学校引导师生将收获的果实,通过制作转化成产品,探寻食物的由来和神奇的变化,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团结协作,历经劳动之苦,品尝劳动之乐。学校借助“耕之原”劳动实践基地,创新探索“劳动教育 全学科”模式,已成熟打造《小花生、大世界》《“玉”见精彩,“米”中作乐》项目化融合课堂案例。
三是开展“养正大集”义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大集举办蔬菜义卖活动,从前期的采摘、挑选、捆扎、装袋到义卖过程中的定价、收款、结算等环节均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生活经验、职业体验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应用水平。
注重具身实践,形成“三环六步一评”教学范式
学校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探索出“三环六步一评”教学范式,从而保障了劳动课堂的规范、高效。“三环”即教学设计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六步”包括:一是情境创设,从真实的劳动需求、劳动问题出发,明确劳动任务;二是知识讲授,讲解劳动观念、知识与技能规范;三是注重操作,探究劳动知识技术、操作流程;四是成果分享,展示评价、交流反思;五是拓展延伸,创新应用,养成劳动习惯和品质;六是榜样激励,通过持续性劳动实践,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一评”是从学习能力、行为素养、活动参与、实施效果四个方面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多元评价。
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
学校根据劳动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强的特点,创新评价方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施“学分制”多维量规。学校按照新课标劳动素养要求,针对不同任务群下的劳动项目,分别设计评价规则。依托《“耕之原”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每项活动从劳动参与度和劳动技能两方面进行评价,完成一项可获得3颗星,10颗星换取一张“劳动积分卡”,集满10张可换取“积章卡”上的奖章,代表本学期修的1分。各个年级学生获得15至25分即可达到劳动研修目标。二是实现“劳动章”有效评价。坚持平时表现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相结合,兼顾劳动过程与结果。学校建立“红领巾奖章”体系,以“劳动章”为主要评价方式,一月一主题,一月一争章,“拾级而上勇攀登,积石成山可达峰”。学校评选“养正劳动好少年”,层层有评价指标,级级有愿望达成,从而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动力。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卧虎山小学)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
“三梯进阶”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与实践
张伟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瑞安学院鸟瞰图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瑞安学院揭牌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校企合作的新业态,是突破校企合作瓶颈的创新之举。近年来,国、省职业教育政策相继出台,为技工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提供了政策支持。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地处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创办于1978年,是国家重点技工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单位,设有六大专业群、27个主干专业,智能制造、现代商贸2个专业群入选省高水平专业群,目前在校生9700余人,规模位居浙江省技工院校首位。2013年起,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先后建立了混合所有制的模具城产学研基地、义乌信息光电学院、瑞安学院,创新实践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三梯进阶”迭代升级。从混改1.0版探索升级到3.0版,形成以“校企合作深层化、办学资本产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治理方式现代化、办学效益共享化”为显著特征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
试水探路 建立模具专业混合所有制产学研基地
针对模具行业高质量发展与技能人才育训适配度不高的教学现实问题,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于2012年提出了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基地迁入模具城并将其打造成模具产学研实训基地的设想。2013年,学院在“引企入校”基础上,探索“入园办基地”,入驻义乌市模具城——校企共同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共同总投资218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省级模具产学研基地。
实施过程中,以模具城内众多模具加工生产企业为服务对象,学院构建了“三主体、五对接、六共同、产学研训创”多元育人的“模具城产学研基地”模式。政、校、企三方共同搭建“产学、产研、产训、产创”一体的产教融合综合体平台,设立“模具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中心”,同时采取“前店后厂”(基地办公室为“店”,后面实现车间为“厂”)的经营方式,为模具城企业承接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检测等业务,成为浙江省技工院校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先行者。
2016年下半年,学院又在义乌模具城投入近550万元创办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电商创业学院,打通模具制造和电子商务供应链,建设电商模具小镇,完善了“产业研发 技术革新 创意设计”的多学科融合、多专业复合、多技能结合、多技术配合的培养路径,为服务义乌市场走出了一条“从引进到输出”的产教研深度融合之路。
依托混合所有制产学研基地,学院打破了传统学校管理的三个藩篱。一是突破传统管理理论“一元管理”观念的桎梏,使产学研实训基地建设呈现多元治理的格局;二是改变传统技工院校管理“囿于校园”的封闭状态,将职业教育置于开放系统并变成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责任;三是改革学院“直线职能制”的传统管理结构和“上令下行”的运行模式,通过多向交叉的运行规范和制度设计,使利益相关者中的任何一方在制约另一方的同时也受到制约,确保治理结构具有“互相监管”的功能。
涉水闯滩 打造“义乌信息光电”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2017年,义乌形成了千亿级信息光电高新产业集群。为使技工教育有效融入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按照“学校办在工业园里,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设在职业现场”的设想,遵循“政府部门提供场地、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和能工巧匠、学校提供师资和管理”的职责分工,学院与义乌市政府部门、义乌高新区管委会和相关企业签订协议,政校园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义乌信息光电学院。
基于此,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以义乌信息光电学院为基地,按照“机构共建、过程共治、资源共享”的目标要求,与政府部门、企业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人才共育”的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一体联通、两类融合、三化驱动、四方治理”的混合所有制办学运行模式。
“一体联通”即招生招工一体联通,2019年9月,义乌信息光电学院设立瑞丰订单班(电气自动化)、华灿订单班(电气自动化)、爱旭订单班(机械设备安装)、木林森订单班(机械设备安装),首批招收800多名学生,基本实现“冠名班”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
“两类融合”体现在现代学校治理与企业管理融合,打造职业文化共同体,将凯发k8旗舰厅的文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员工化”职业综合素养培训,使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实现由“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转变。
“三化驱动”聚焦试点二级学院法人化、内部运作市场化、人才培养协同化,成立义乌高新区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政、校、园、企合作沟通的第三方平台。
“四方治理”是指明晰政府部门、园区、企业、学校四方权责,建立理事会管理体制,制定《义乌信息光电学院理事会章程》,实现治理科学化,形成了“产权明确、多向交叉、互相监管”的治理格局。
混合所有制信息光电学院全面推动了产教深度融合,畅通校企双向流动渠道,规模化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毕业生全部取得双证书,园区留用率87.8%,学生就业满意度达97.4%,企业满意率达98.3%。
不止于此,义乌信息光电学院与河南、广西等地的6所职业院校开展“校—校—企”合作,达成合作项目6个,输送中西部毕业生2261人,为中西协作、共同富裕战略作出了突出贡献。义乌信息光电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获得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部级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潜水激浪 校地共建混合所有制“瑞安学院”
2023年,为充分发挥省属技师学院技能人才培养优势和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与瑞安市政府部门、瑞立集团共建“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瑞安学院”,探索“一个平台、两方资本、三大主体、四链融合、五业联动”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机电浙南样式”,迈出了混合所有制办学县域辐射与本土落地的新发展步伐。
“一个平台”是指搭建开放、多元、共享、共赢的区域性产教融合平台;“两方资本”是汇聚政府部门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合作办学;“三大主体”即地方政府部门、技工院校、龙头企业三个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的主体;“四链融合”是激发校企合作活力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五业联动”即联动“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
在“一个平台、两方资本、三大主体、四链融合、五业联动”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推动下,瑞安学院以瑞安本土及温州市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为学院专业设置逻辑,以瑞立集团及全产业链ks8凯发官方网站的合作伙伴的岗位用工需求为人才培养规格设置逻辑,政校企三方建立健全专业共办机制。2023年9月,瑞安学院首届招生获得社会高度认可,已形成占地面积96亩,含8个专业、19个班级、800余名在校生、49名专任教师的办学规模。
为全面实现“具有岗位动态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复杂技术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共育目标,瑞安学院采用在地化、长学制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校内理论教室—一体化工作站—企业生产基地”的教学组织形态进阶,其中高年级学生采取3个月校内专项工学一体、3个月企业综合工学一体的培养计划,每周实行40小时工作制、360度校企双元考核。
不久前,158名“未来技师”到瑞安学院企业主体瑞立集团车间拜师,实施工学交替。“瑞安学院”已基本建成面向汽车零部件全产业链的集师资能力培训、员工技能提升、行业交流培训功能于一体的跨区域共享实训基地,形成了产教融合政策试验区,让省级一流技工教育品牌彰显生命力。
秉持“高端引领、校企融合、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思想,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以创新技工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为抓手,实现了教育链与区域产业链的“同向而行、同频共振”,为技工院校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供了特色办学范式。
(张伟)